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大明元辅在线阅读 - 第176章 吾家宝驹(上)

第176章 吾家宝驹(上)

    “下官太子伴读假侍读学士高务实,见过掌院学士。”

    好不容易才在赵志皋的引领下找到张四维签押房的高务实,在面见张四维这个翰林学士时做足了礼仪,规规矩矩,一丝不苟。

    反观张四维就轻松写意多了,只是笑了笑,便摆手道:“好了,务实,不必多礼,这里就你我二人。”

    高务实也笑了起来,站直身子。

    张四维些微收敛了一下笑容,看着高务实,思索了一下,道:“按例,掌院学士初见翰林新官,须得考校该员学业。此虽旧例,现多省去,但也未曾废止……你如今虽只是挂名翰林院,然则规矩不可偏废,今日我也考你一问。”

    高务实倒没想到还有这一茬,但也只能点点头,心里纳闷:大舅应该不是很清楚我的学业到底如何,而且我才八岁,他应该不至于要我写‘命题作文’吧?要是突然给我来个考校八股文,我现在可也只有《大学》熟悉一点,另外三书可不怎么样。

    张四维见他点头,便道:“你尚年幼,我只考你一诗,且为你起头。”

    高务实听了更是心中诧异:我高家乃是实学大家,怎的大舅偏要考诗?起头又是什么意思,难道你写第一句,让我把后面的写完?

    但想归想,还是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张四维仿佛看不出高务实已经略显紧张的小脸,淡淡地道:“这首诗开头是这样的:此泉真托此诗知,千年胜迹留荒陲。”顿了一顿,又道:“你可有读过?若有,背一遍即可。”

    高务实松了口气,接口道:“下官侥幸读过,且试复述:此泉真托此诗知,千年胜迹留荒陲。雷霆呵禁罔两避,星斗照耀光芒垂。亟香我来自天上,益见草树增华滋。东方明泉七十二,可能一滴争其奇。明珠白玉任飞溅,至宝或为天所遗。遥分爽气涤双眼,时声寒声支两颐。酌泉咀诗更大快,坐觉此味回浇漓。山风万古吹不断,悬崖六月含水漪。云中素鸾起复堕,海底白龙藏在兹。匡庐瀑布胜天下,似恐缩地神能移。歌彻沧浪兴非浅,尘土去此将安之。此中万态本难状,一一献我无余恣。吮毫作赋愧才薄,敢曰笔砚非吾司。仙翁隔水渺莫见,欲追黄鹤鞭玄螭。”

    张四维微微露出笑容,问道:“可知此诗由来?”

    高务实略加思索,答道:“此诗乃是刘鈗所作的一首七言长诗,共二十八句,作于嘉靖元年。是年,世宗派遣刘鈗代表朝廷到沂山行致祭祀大典,他在完成典祭之余,游历了这一东镇名山。当他来到百丈崖瀑布之前,看到从天而降的瀑布,银练飞溅,气势恢弘,煞是壮观,令人惊叹。又见摩崖之上有乔宇的题刻(乔宇,号白岩,山西太原人,明武宗时任南京兵部尚书,曾参与平息朱宸濠谋反,因功而加太子太保,又加少保,世宗时被黜。他初师杨一清,复从李东阳,善诗文,兼通篆籀。乔宇曾在山东任布政司使,也曾与刘鈗同朝为官),不禁浮想联翩,诗意泉涌,遂步其韵,顷刻间吟出此诗。”

    张四维又问:“可知我为何考你此诗?”

    高务实思索了一下,答道:“大舅非是要考甥儿诗赋,乃是提醒甥儿,大明神童不少,甥儿虽八岁为官,但本朝却也有先例。”

    张四维哈哈一笑,点头道:“不错,刘鈗当日八岁为官,情况与你颇有所同。但却也不是完全相同,你猜猜看,我是想告诉你什么?”

    告诉我什么?刘鈗这家伙仕途挺顺达的呀,可不是杨慎那般。

    高务实不禁思索起来。

    有明一朝,的确出现过不少的天才少年的,例如严嵩、解缙、唐伯虎,又如李东阳、杨一清、杨慎。

    其他的都不说,单说明朝中期,光是一起同朝为官的就有李东阳、杨一清等人。

    杨一清二十一岁入朝当官,李东阳更厉害,十八岁就和杨一清成了同僚,这让不知道多少类似范进这样的同学哭晕在厕所。

    然而,如果以为这两个人就是最牛叉的,那就错了,因为跟他们同朝为官的还有一个更小的,当时只有八岁。放在后世,无非也就是小学三年级的红领巾罢了。

    这娃子叫刘鈗。

    刘鈗,山东寿光人……他爹叫刘珝。

    要说起他爹也算是鼎鼎有名,刘鈗其实能在小小年纪就当官,也算是沾了他爹的光。

    刘珝这个人是真的不简单,八岁能文,二十四岁的时候中了进士,是明宪宗朱见深的老师——朱见深做太子的时候他是太子的老师,即位后他是皇帝的老师,最重要的是宪宗对于这位老师非常的尊重。

    成化十一年,刘珝以礼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的身份入阁,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,宪宗一直尊称他为“东刘先生”。

    刘珝一共有六个儿子,刘鈗排行老四,在兄弟几人中最为聪明,也最懂礼数,有一次在见到皇帝后,对答如流,毫不怯场,深受宪宗的喜爱。也许是爱屋及乌吧,宪宗一高兴,就封了刘鈗一个中书舍人的官。

    史载:“八岁时,宪宗召见,爱其聪敏,且拜起如礼,即命为中书舍人。”

    中书舍人,这官大倒不算大,只是个从七品的芝麻官儿,但是位置颇为重要,主要负责书写诰敕,制诏等文字工作,相当于皇上的贴身小秘书,已经接近权力中心了。

    刘鈗小小年纪就任此要职,虽然都明白这是沾了老爹的光,但是却没人说什么多话,原因跟翰林官们今日冷处理高务实差不多:大家都知道这娃儿是真聪明,又不好亲自下场打压,只好不吭声。

    既然是当了官,就得去上班,但是皇宫的门槛太高,刘鈗一个八岁的小学生个子能有多高?翻过去虽然可以,但那就未免失了官员体面。

    所以没办法,每次都需要人帮忙把他抱着过去,而充当这个“**”的就是刘鈗的同事杨一清。

    因为这时候的杨一清也还只是个中书舍人,跟刘鈗是正儿八经的同僚。

    史载:“宫殿门閾高,同官杨一清常提之出入。”

    虽然只有八岁,但是也得有五十来斤吧——高务实因为家族基因的缘故身材比这还高大呢。而偏偏杨一清是个清瘦的人,日复一日这样的过一道门槛,杨一清就抱一次,以至于杨一清有句话被史书给记录了。

    “唉,天天抱这娃儿,是存心要累死我啊”——但是杨一清说这个话的时候丝毫没有嫌弃,反而是非常高兴的,因为《万历野获编》上记述的是“时丹徒杨文襄(即杨一清)已举进士,与鈗同官,乃提携之出入。杨负重命,……每欢曰:此童累我。”

    说刘鈗只是沾了他老爹光才当了这个官的话,其实有些武断,因为宪宗皇帝是真喜欢他。

    其他的官员的牙牌都是兽骨做的,有的官大的是象牙做的,而宪宗怕刘鈗年纪太小,有时候磕着碰着把牙牌给弄碎了,于是吩咐下去,专门给他特制了一个银的——这样你就可以随便跑了,就算摔跤了也不怕,银制牙牌还能摔坏了吗?

    就从这一个细节来看,宪宗还真不是一时兴起而封了这个八岁的娃娃当官的,而从杨一清长时间的对刘鈗的关照来看,他也根本没有妒忌这娃娃的意思,而是真心欣赏这个小小年纪就能担此重任的小学生的。

    成化十八年,刘珝遭到内阁其他两位阁臣万安和刘吉的排挤构陷,被迫致仕,经常抱着刘鈗过门槛的杨一清也到了山陕去任职。

    但是这些已经影响不了刘鈗继续当官,因为这时候的刘鈗已经十五岁了,自己早就能跨过那高高的宫殿门槛,也不会再有人嘀咕自己是沾了老爹的光当大官。相反,刘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的聪明才智,一直当官当到了嘉靖年间,“历官五十余年,嘉靖中至太常卿,兼五经博士,扔供事内阁诰敕房。”

    而且据《寿光乡土志》记载,刘鈗“娴于文笔,与李倥侗,康对山,何大复,边华泉辈为友,时称五才子”。

    《明史·刘珝传》也记载有刘鈗“博学有行谊,与长洲刘棨并淹贯故实,时称二刘。”

    武宗初年,刘鈗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,被罢了官,后来还是大才子李东阳极力举荐他才又被官复原职——这也在一次证明刘鈗真不是靠着祖荫才能当官的。

    想想看,李东阳,杨一清这都是名动天下的人啊,他们一次次的无怨无悔的帮助着刘鈗,能说他没有才华吗?

    说起来李东阳和杨一清都算是刘鈗的大恩人,可是这两位恩人的晚年都比刘鈗要凄惨得多,李东阳虽然在历史上评价极高,“自明兴以来,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,杨士奇后,东阳而已”,然而一生之中几个儿子都是早夭,以至于李东阳在暮年孤苦伶仃;而杨一清在“大礼议”中遭到诬陷,被迫致仕,之后背部疽发而死,死时尚且不能瞑目。

    而刘鈗八岁入朝,当了五十多年官,历经三朝,最后悠然退隐,结局要比他的两位知己恩人好的多了:“以纨绔起家,被遇三朝,富贵安乐,优游林下”。

    这不挺好的吗?那大舅想提醒我什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