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41.一路向西
十八万大军西行,一路上旌旗招展,士气昂扬,战马嘶鸣。 子受打了一路瞌睡,估摸着差不多到了桥山附近,才打起精神,令随侍左右的寺人盯着,看啥时候到地方。 不一会儿,有寺人来报: “陛下,前方见一石碑,上书“古轩辕黄帝桥陵“几个字。” 子受装作惊讶不已,召来商容,问道:“朕闻黄帝乘龙升天,为何此处会有陵墓?” 商容连忙答道:“轩辕黄帝采铜首山,铸鼎荆山,鼎成后,乘龙升天,臣子不舍,便捉住龙须,扯得黄帝几片衣角,黄帝升天后,臣子们就将扯下的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,这桥山黄帝陵,便是轩辕黄帝的衣冠冢,只是地处偏僻,山中又有松柏遮天蔽日,鲜少有人知晓,臣也是在写游记时,听辛大夫提及,才得知。” 子受听罢,仰天长叹:“轩辕黄帝乃上古三皇五帝,朕心甚慕之,今日来了这黄帝陵,怎能就此路过?” 说罢,他大手一挥:“传朕诏令,三军在此驻军五日,祭拜轩辕黄帝!” 商容点头,祭拜先祖,是件好事。 虽然随行的都是奴隶,没有礼部官员,但商容在升至丞相之前,是司掌礼乐的大臣,将祭拜的手续摸得门清,倒也不会有冒犯先祖之嫌。 大军停下后,子受再命令士兵解下衣甲,用战袍掬一袍土,十八万人齐卸甲,一夜之间,便在桥山巅,黄帝陵的对面,修起了一座九转祭祖台。 这约二十四米高的夯筑高台,台旁还立了一块石碑,上书“商纣祖台”。 次日,旭日东升,子受下令十八万大军,列队桥山、马家山、印台山。 宫乐四起,“曰商是常”的歌声回荡,将士们个个俯首肃立。 子受则卸下身上的盔甲,挂在一棵柏树上。 这棵柏树据说是嫘祖死之年,黄帝亲手所植,今已亭亭如盖。 柏树旁边有块石头,青石面上镌刻着黄帝的大脚印子,据传向黄帝脚印投铜钱能测运气,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则为最好,大吉大利。 子受趁着人多,偷偷扔了枚铜钱,正中小拇指,暗道晦气,这东西不可信,找寺人又要了几枚铜钱,反复试到扔中大拇指后,才独步走向祭祖台。 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,四围古柏环抱,台顶高达林表,登临其上,四周景色尽收眼底。 余下将士则一一绕到祭台前面。 此时军中将领已在祭台前恭候多时,默默不语只是垂手肃立。 商容则捧香合到香案,开始唱祭词。 至于三跪九叩啥的是不存在的,这些繁琐的东西早被子受在前几年改人牲、人祀轻简祭祀的时候顺便取消了,蚊子再小也是肉,昏庸值都是这么攒出来的,多年的贫穷下,子受早就学会了勤俭持家。 “天授与祉祺之瑞,圣贤礼乐,启蒙于黄帝之昌,欲揭尘封,底蕴积于青史,守望故土,圣泽昭于苍黄.....” 子受扬手将一杯酒洒在地上,至于祭祀用的瓜果、牲畜是没有的,大军出征,哪会带这些东西。 商容倒是提议过找附近百姓征调一些祭品,以往祭祀历代商王,祭祀轻简一些也就算了,黄帝可是人族共祖三皇五帝之一,既然要祭拜,仪式还是隆重些好。 子受严词拒绝,真要搞个什么隆重祭祀,即使自己下令祭完之后全都还回去,所消耗的东西绝对不少,又是何必呢? 至于会不会有人喷自己不敬先祖,子受压根不在乎,喷就喷呗,谢谢啊! 不过虽然祭品不够,臣子们也有各自的想法。 商容哇得一声,便悲号出来,带头大哭起来。 殷破败等人先是一愣,随后恍然大悟,个个扯着嗓子大放悲声,哭的格外伤心。 祭品不够没关系,十八万大军齐齐悲号,诚意十足! 敖烈因为不是人,反应比所有人都慢了许多,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,已被三军将士的齐声大哭淹没在里面。 子受被这场面给镇住了,随机应变能力还挺强! 黄帝距今都过了一千多年,即使依然对黄帝保有敬畏,可扪心自问一句,谁会真的哭出来? 哭号着的商容暗自佩服自己的机智,只有自己这种通晓祭祀三朝为官的老油条,才能做出这么圆滑的安排。 也只有自己这种与贵族曾有姻亲的人,才知道祭祀最看重什么,只要场面功夫做足,便是贵族也难以挑出毛病。 看看,这才叫为君分忧啊! 十八万大军约莫哭了一分多钟,再久就装的不像了,虽然是自己骗自己,但也不能露馅啊! 商容也停止哭号,开始念祭文。 也就是些“追念先祖,不胜惶恐,徒增哀思”之类的内容,毕竟黄帝的具体所作所为,还真说不太清楚,空白的六百年摆在那儿,有太多记载不明的东西。 十八万大军没想到祭祀这么繁琐,基本上个个面无表情,眼神仿佛死掉了一样,硬撑着,只觉得十分无趣。 这倒不是他们不敬黄帝,而是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是奴隶成军,别说祭祀了,放在几年前是要被当做祭品的,比寻常人更加不喜祭祀,甚至可能他们就有亲朋,是被主家以“祭祀黄帝”为由,给杀掉当做人牲、人祀的。 不少人想到这里,不由得将手中兵刃握得更紧了,如果不是纣王,在一场如此浩大的祭祀中,他们恐怕就不是站着祭祀先祖了,而是躺着被当做先祖的祭品。 子受见下头的人昏昏欲睡,也没什么人注意到自己,右手往皇袍的袖子里一缩,一个小瓶入了掌心。 行军得吃饭,我是老大,吃点好的,涮羊肉不过分吧? 既然要吃涮羊肉,随身带点调味料,也不过分吧? 子受的食指在小瓶上轻轻一点,瓶内的花椒粉便随风飘扬。 离子受最近的商容鼻子一痒,忍不住打起喷嚏,祭文也停了。 谁知这一个喷嚏出来,接二连三的又是一阵喷嚏,将士们喷嚏不断。 子受佯怒,叱喝道:“好大的胆子,竟然在祭拜轩辕黄帝的时候咳嗽,惊扰先祖安息,破坏祭礼!” 商容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,一个两个咳嗽就算了,一大片士兵全在咳嗽,这是大不敬啊! 可他也发现,这事情有些诡异,怎么将士们全都不约而同的咳嗽起来了? 这不合理啊! 难道是黄帝对这场祭祀不满意? 商容瞪大了眼睛,传闻黄帝乘龙升天,也就是说,黄帝还没死,是不是黄帝接受祭祀时,发现没有牲畜,没有酒肉,而发怒了呢? 甚至....以往是有人牲、人祀的,现在却没有,会不会是轩辕黄帝要将这打喷嚏冒犯祭祀的人,都拿去当做祭品? 这倒不是商容推崇人牲、人祀,毕竟他的眼光还没有脱离时代的局限性,人牲、人祀这种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东西,即使一时废除,也很难彻底从他的脑子里离开,也因此,是子受最稳定的昏庸值来源之一。 下头打喷嚏的士兵也惶恐起来,万一真被杀了当作祭品怎么办?不被杀也不行,不被杀还可能是活祭啊! 商容想了一会儿,想出言让纣王息怒,这些将士可以稍作惩罚,却不能真杀,祭祀方面,还是征调附近的百姓家用,再隆重办一次,扰民也就扰了吧,祭祀先祖的事更大。 子受则左右看了看,没找着趁手的桌案,只得跺了跺脚,道:“朕思来想去,诸位将士一同咳嗽,绝非常事,朕对风水之术略知一二,倒是看出了一些端倪。” 将士们一听,纣王不是治罪,咳嗽好像是另有其他原因,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,纷纷屏息凝神战战兢兢地听着,是啊是啊,大家同时咳嗽也太诡异了,咱们绝对不是故意不敬黄帝的啊! 子受见此,则开始忽悠。 看风水?这个世界还真有风水一说,修仙的都懂,不过自己肯定不懂。 好在这次随军的人里也没有懂风水的,随便忽悠! “朕看过这里每一座山脉,甚至每一棵树木的形状,风水之术,大抵不出于形势、方位,印台山与桥山对立,因山势隆起,故名印台。” “而那隆起的印台,却正对黄帝陵之口,以至于陵墓晦暗阴沉,视野极窄。” “前些日子还好,朕还未发现异常,今日朕登上这祭祖台,视野宽阔,一目望去,此前巍然耸立的印台山,那山巅印台处,竟上歪下扭,上半截看着极为别扭,下半截又参差不齐,整个山体虽说不是千疮百孔,却也歪七竖八。” “这与桥山相对的印台山,表面上风风光光,实则是一座凶山,坏了整座桥山、整个黄帝陵的风水!” 商容有点哑口无言的感觉,虽然陛下说的头头是道,但怎么总觉得有点不靠谱呢? 也没听说纣王研究过风水啊! 不过下头的将士却是信了,他们本来就没啥文化,也没接触过懂风水的人,看纣王说得言辞凿凿,怎能不信。 而且刚才打喷嚏的是他们,他们自知犯了错,心虚,纣王这一番凶山的解释为他们开脱,再好不过。 子受很是满意,既然是凶山,该怎么办? 迁陵啊! 他大声道:“刚才必然是轩辕黄帝所授,陵墓正对凶山,压制了风水,为今之计,只有迁陵,诸位将士须挖开地宫,将黄帝陵寝迁至云梦山!” 等到风水一说被戳破,事态爆发,昏庸值就来了。 黄帝陵你纣王也敢挖?!后头是不是还得挖伏羲陵、神农陵? 子受确实是这么打算的,把先祖的陵墓迁到一起保护起来,多好啊! 不过前提是土行孙给点力,能找到位置,除了黄帝陵,其他陵墓便是妲己、申公豹等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。 ........... 挖黄帝陵自然不需要十八万人,地宫里估计也容纳不了那么多,所以子受先下令封山,寻常人不得上桥山。 子受不知道挖陵迁坟要多久,由于姬发正带着大军打羌人,出于安全考虑,他又下令在山上做了层层警戒。 万一姬发在回师途中探到大商十八万大军包括纣王全在桥山,直接兵围桥山或是点把火,可就凉透了。 在多重布置下,整座桥山宛如一座军事要塞,五步一哨,十步一岗,一些险要隐蔽处更是布满了暗哨,隐隐可见草木间寒光闪烁,显然有强弓硬弩潜藏其中。 这是奴隶们成军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,也算得上不错的训练,子受觉得,这样的防卫,西岐兵马若是想强行攻山,只怕很难。 至于传闻西岐军中的哪吒、韦护等人,倒也不用太过担心,封神未起,向劫掠西岐的羌人复仇可以,但他们还真不一定敢对大商的兵马随意出手。 商周因果,也不是一两个阐教三代弟子能左右的。 子受带着近卫与部分御林军通过甬道,来到黄帝陵前方的空地。 陵墓气势恢宏,肃穆庄严,还有一些熊、罴、貔、貅、貙、虎等兽类雕像,毕竟黄帝是个很专业的驯兽师。 而在这地底下,便是陵寝地宫。 子受很好奇,史上第一次记载祭拜桥山黄帝陵的记录,是汉武帝,而按照后人考古,桥山黄帝陵最早也是成于秦代,商朝根本不可能有。 可事实就是,在封神世界观的商朝里,黄帝是存在的,黄帝陵也是存在的,那个死活扔不中大拇指的脚印子,也绝对黄帝本人留下的。 那这地宫里,到底有啥? 晁田在外头负责布防,李烈打头进入地宫,殷破败则在子受身边护卫左右。 沿着甬道一级一级往下走,迁坟大军渐渐适应了黑暗的环境。 大禹定鼎九州塑龙脉后,人族就不一样了,不仅有看报就能识字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,古人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夜盲症也没了。 甬道两侧都是石壁,脚步声回荡在石壁上激起一阵一阵的回音。 子受与迁陵大军一路走到了甬道尽头,眼入眼帘的是一道狭窄的走廊,再沿着走廊走一阵,便是一道巨型石门。 石门一眼望不到边,左右两边的石壁凹凸不平,有明显的人工凿刻痕迹,门后就是陵寝所在。 左找右找找不到什么机关,反倒是一个小兵无意间轻轻推了一把,将巨型石门给推开了。 子受无言,越发觉得给黄帝迁陵是个明智的决定。 黄帝时期的人们太朴实了,一路上连半个机关都没有,最后一道关卡,看着极为唬人的石门却连暴力拆卸都不需要,随便就能推开。 现在是知道黄帝陵的人少,盗墓也不算盛行,以后呢? 只要盗墓贼进来后看见的不是乘龙升天的黄帝本人在笑嘻嘻的招手,不管里头有啥,都得被搬空,翻出尸骨扔在地上也是常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