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1章 传国玉玺,残缺的完美
才朋玺打开木箱的同时,余耀也闪现出一丝念头。 上次在特调局得到了一些有关传国玉玺的信息,土匪王自全曾经得到过宋代仿品,乾隆有得到玉玺却又遗失的嫌疑,民国时期涌现的暗流争抢······ 这传国玉玺,是存在被鬼眼门所得的可能的。 而这个小木箱的尺寸,也是适合的。 结果,才朋玺拿出来的,正是一方玉玺! 玉色微白透蓝,有些特别,玉质莹润细腻,手感独特;和余耀之前见过的“小玉人”、“王孙”“合众”印章一般无二! 这玉玺,底边的长度大约在十厘米左右,整体高度也在十厘米左右。 上下来看,大约一半为方形底座,一半为钮! 钮是五龙钮,一龙昂首居中,四龙分布四周,而龙形和特征,正是战汉这个大时期的风格! 翻看印文,鸟虫篆,八字。 鸟虫篆,是先秦篆书的变体,应该属于金文的大类,虽然如今极难辨识,但是看着的确很好看,算是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。 若是其他八个字,这六个人都不一定一下子能认出来。 但是,这八个字,实在是流传太广了: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! 最后这件玉玺,玉质和之前的线索完全吻合,又符合战汉这个大时期的种种特征,而秦朝也在这个大时期之内。 那么,这件玉玺,就应该是传国玉玺!!! “传国玉玺!”六人几乎是同时喊了出来。几乎是同时,那就不是同时,略有错落,还真有点儿回声的效果。 饶是他们算是见惯了重器珍宝;开启秘藏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,但是这接二连三,还是被冲击得有点儿控制不了情绪。 柴窑梅瓶、《兰亭序》、传国玉玺,这可都是千百年来已经失传的东西! 不过,这传国玉玺,有一点和他们之前想象的不一样。 那就是,残缺之处,着实不少。 最大的一处残缺,位于传国玉玺的一处“上角”。简单来说,传国玉玺的结构,相当于下部一个扁方块,上部一个五龙钮;这个“上角”,就是扁方块上部的一个角,而不是处于印文面的下角。 这个缺角,呈现不规则的三角形,最大处有个两厘米左右;缺角截面,还有一丝细小的裂纹,应该是受到猛烈撞击所致。 综合种种史料,这极有可能就是王莽时期被摔掉的那个角。史料也说当时“以金补之”,究竟补没补不知道,但现在肯定是没有补金在上面了。 不过,这是一处“上角”,所以补上是相对容易的,因为可以借助钮部来固定,应该无须太复杂的工艺。若是“下角”,那就麻烦了,补的时候首先不能破坏印文,而且还得更加注重防脱落处理。 除了残缺的这处“上角”,玉玺的四条边棱上,都有细小的磕碰;一处立面上,还有一条斜着的、长近三厘米的皮裂纹。 还有,五龙交钮的部分,也有几处损伤,主要是小裂纹和小崩口,好在都不算大,没有破坏钮部的整体美感。 如果这传国玉玺,一直是帝王代代相传,肯定是不会出现这么残缺的。可问题就在,自从“玄武楼大火”之后,传国玉玺下落不明,扑朔迷离,必然是命运多舛。 所以,乍一看这么多残缺有些愕然,可是再想想,似乎又是必然;如果毫无残缺,反而倒就不正常了。 而且,这些残缺,都可算作局部的,没有破坏玉玺的大整体,用一句鉴定界常用的话,那就是“相对完整”。 最关键的是,在这些残缺的映衬下,却有一处完美的表现,显得尤为珍贵! 这一处完美,在印文! 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”的印文,居然没有明显的残缺和损坏! 这真是万幸之事!即便印文还有附着的残留印泥,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,但是这么多年佚失辗转,能有肉眼看上去没有明显的缺损的状态,难能可贵。 《兰亭序》和玉玺带来的震撼,着实让大家“浪费”了不少时间,等到将传国玉玺收起,余耀看了看时间,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! “这棺材底部并无轮子之类的结构。看来,当时运送珍宝进来的工具,并没有留下啊!”余耀开口道。 “推测的和实际情况有出入也正常。”萧影看向大家,“这棺材需要一并运出么?” 大家简单一碰,最后决定不带出去了,他们准备的工具比较齐全,又是六个人,可以分工,还不如直接运走木箱更加方便。 “最后再搜寻一遍,看看有没有遗漏,然后我们就该撤了!”余耀道,“前辈们不会给我们设置麻烦,应该是没有别的东西了。这缺少的紫檀宝座体量巨大,怕就是不在这秘藏之中!” 大家分头行动,又在天水观的搜寻了一遍,确实再无其他发现。 于是,大家将棺材重新盖上、将柴火恢复原状之后,便将得到的六个木箱加以防护捆绑,开始运送。 其中,金字口木箱、火字口木箱、木字口木箱被固定在了平板拖车上,由钟毓和林丰草一拉一推;而大掌眼所留信封的木箱、土字口小木箱、水字口的扁木箱分别由余耀、才朋玺、上官雨直接拿着;而萧影,则负责在旁侧应,前瞻后顾。 众人就此一起撤出了天水观的院门。 此时,正要关上院门的萧影,忽然微微一怔,“嗯?有一处地方我刚才好像疏漏了,这样,你们且等我一等,我再进去一趟!” 余耀听后,直接捡重要地问道:“多久?” “最多几分钟!不会误事!” “快去快回!”才朋玺也没有啰嗦询问,直接嘱咐道。 萧影点点头,闪身又回到了天水观院内。 萧影入院后走的直线,到了大殿之前,推开了殿门,又到了那处石台跟前。 在石台前站住之后,萧影将应急灯放到一侧,而后直接伸手,将石台上那层厚厚的粉末往边上推抹,露出了石台原本的表面。 这石台表面之上,竟隐隐约约露出了字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