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辞
紫禁城。 皇极门暖阁。 九卿廷议。 申时行主持廷议后有些精疲力竭。 申时行虽说已是五十五岁的高龄,但自问身体除了有些小病外,每日处理万机之政还是应付的过来。 但此刻他却是感到深深的忧虑,令他忧虑的并非是云南永昌卫兵变,并非是土蛮犯义州,致使把总朱永寿一军皆没,也并非是李圆朗在广东起义。 因为申时行知道这些都是腠理之疾,虽然觉得很痒很疼,但一时要不了人命。 令他真正忧心忡忡的是这场遍布全国的大旱,这才是这个庞大帝国真正的威胁。 这一次不仅是北直隶,山东,陕西这北方数省,连南直隶,浙江,江西,湖广这样的江南,甚至是朝廷的产粮重地,也是发生了大旱。 民以食为天,这样的大旱是足以动摇大明的根本。 按照天人感应之说,这是上天的示警。大旱是因为朝堂不靖,人君不德。 下面的官员们普遍将此归咎于国本未立,张鲸作恶,天子不朝不庙不郊这三件事上。 现在张鲸已除,反而旱情更重,于是官员们就集中在国本,天子不朝上作文章。 申时行并不如此认为,特别是他学生林延潮屡次与他进言说,天灾最后一定会导致人祸,但人祸却未必引起天灾,朝廷应该组织百姓自救,而非消耗于人事上。 林延潮屡次向他推荐屯田御使徐贞明。 徐贞明申时行是知道的,当初他主持在北方兴修水利,开垦荒田,结果触动了权贵的利益。 申时行已将徐贞明罢官,但是林延潮却在自己面前屡屡保荐,最后让徐贞明起复,而且在对方屯田的事上,林延潮还动用了自己关系,可谓是要钱给钱,要人给人。 就在申时行细思之时,突然宫里传诏,天子召见。 申时行当下放下手头的事,赶往乾清宫面圣。 果不其然,天子召见申时行还是因为今年大旱的事。 天子问申时行有什么应对之策? 申时行回答道:“下面的大臣议论,眼下南北都有大旱,朝廷应当在‘二造’上节约用度。” 天子听了不悦了,这二造是什么,就是景德镇的烧造,苏州的织造,二者每年都大量入贡皇室。 天子道:“烧造织造,也费不了朝廷多少用度,但既是先生与大臣们都这么议论了,那么朕再酌情减去一些。” “对了,京畿屯田之事进行的如何了?朕记得屯田御史还是那个叫徐贞明的吧。” 申时行心底一凛,当即道:“皇上明鉴,正是此人。” 天子道:“朕记得当初此人提倡兴修水田,人情多称不便。” 申时行道:“确实如此,当时他奏说,京东地方,田地荒芜,废弃可惜,相应开垦。京南常有水患,每大水时至,漂没民田数多,相应疏通。故有此举。” 天子摇了摇头道:“南方地下,北方地高。南地湿润,北地碱燥。且如前几年天旱,井泉都干竭了。这水田怎能做得?朕早说过此人迂腐,怎么还在用他?” 申时行谨慎地道:“眼下他已不开水田,只作开垦荒地,并试种旱稻,番薯等耐旱之物,以作备荒之用。” “番薯?”天子冷笑道,“这是前礼部侍郎林延潮从海外进献的吧,此物多食易胀气,岂可作备荒之用,徒然浪费田力民力,若非皇后,郑妃她们爱吃,朕早不让民间多种了。” 申时行心想,他虽看不懂林延潮,徐贞明的垦荒之举,但他看得懂林延潮,徐贞明二人,所以信之用之。 可现在天子不满,若是林延潮在时,他还会向天子保徐贞明一二,但现在林延潮都称疾还乡了,他也不必因此顶撞天子。 再说了天子未必不知道徐贞明是林延潮保荐的,在林延潮辞官后,天子故意打压徐贞明这也是一等权术和手腕。 申时行当即道:“既陛下觉得此人迂腐,那么臣于屯田御史任上再另择他人。” 天子点点头道:“说起林卿称病还乡,先生事先可是知情?” 这个问题不好说,申时行若说事先知情,天子肯定不高兴。若说不知,那肯定天子也是不信。 申时行道:“臣只知道他这半年来身子一向不是很好,称疾数次无法署事。” 申时行这话有说如同没说,天子却没有深究,反而道:“当初朕说不许林延潮入阁,这话是否有人传出去?” 申时行当即道:“陛下,此事是否有人外传,臣尚且不知,但臣守口如瓶,绝不敢有半点泄漏。” 天子伸手按了按道:“先生的为人,朕信的过。” “事君者忠也顺也,忠而不顺者,顺而不忠者,都不可为肱股之臣。” “朕知道林延潮对时政多有异见,主张变法。朕也没怪他,且看他一看。他林延潮却连上五疏辞官,说什么进而尽忠,退而全节,就是避风险而保富贵。” 申时行明白天子的言下之意。 在官场上对付这样忠而不顺的下属,可以让他办个难事犯个错,然后自己再重责后赦免,如此对方一般就‘顺’多了。 一次不行可以几次,顺了以后,就可以用心栽培了。 申时行当即道:“陛下之言,臣听起来是句句求贤爱才之心,此情纵使尧舜亦不能及也,臣闻之实不胜仰戴。” “以臣之愚见这忠而不顺,总好过顺而不忠,眼下不能用,将来却未必不能用,留着就算为国储才也是好的。” 听了申时行的话,天子龙颜舒展点点头:“先生言之有理,真不愧是三朝元老。” 申时行又道:“陛下谬赞了,臣侍奉三位帝王,为官二十八年,已是老迈多病,不久也要致仕还乡。臣恳请陛下增补阁臣入阁辅政,早作筹谋。” 天子摆了摆手道:“枢辅之臣,岂可轻忽,若所托非人,则不仅祸国殃民,甚至动摇社稷之根本。” “论到任劳任怨,朝中除了先生恐怕不会有第二人了,还请先生勉为其难,再辅佐朕十年。” 申时行则道:“陛下之恩,臣万死难以报答,老臣唯有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但这增补阁臣之事,臣再三烦请陛下定裁,臣告退!” 天子当即派太监送申时行出宫。 申时行走后,天子也是有些心烦。他随手从御案上拿出一张纸来,这纸凑巧正是林延潮的‘留诗’。 “腰佩黄金已退藏,个中消息也平常……” 天子念至这里,斥道:“什么柯村赵四郎,分明就是洪塘林二郎。” 想到这里,天子忽道:“来人!” 侍驾的司礼监太监田义入内。 但见天子道:“传朕旨意,赐罗衣,玉带,铁柱杖,坐墩,裘马于前礼部侍郎林延潮,给驿还乡!” 次日,林延潮于皇极门陛辞。 天子不朝,当然也就不见,所以也没有面辞之说,但作为大臣入宫辞行,却是必备的礼仪。 林延潮头戴儒巾,身穿襴衫来到皇极门,听着太监转述旨意,然后天子还赐了一顿酒饭。 这也是朝官陛辞天子时的惯例,天家的恩典。 这酒饭有羊肉,有御酒。用完饭后,天子又赐了罗衣,玉带,铁柱杖,坐墩,裘马五样器物。 罗衣就是赤罗衣,大臣的官袍也是罗衣所制,不同的是没有纹饰与补子。 至于玉带……明朝一品官方允着玉带,如林延潮平日穿是金带,这也就是绯袍腰金了。 御赐玉带,也是一等越级的赏赐。 至于铁柱仗,也就是铁制的手仗,苏东坡诗中就有‘柱杖芒鞋轻胜马,一蓑烟雨任平生’ 而官员到了一定年纪都喜欢持拄杖,特别是高官,持此铁拄杖常有些老干部的感觉。当然这也是朝廷常给致仕官员的赏赐。 坐墩,又称鼓墩,乃陶瓷所制的圆凳,看上去令人爱不释手。 至于裘马就是乘马上精致的鞍饰。 林延潮看到这些赏赐后,倒是十分平静,这些的风光都是给别人看的,自己在乎的却不是这些。 自扳倒张鲸后,朝堂上的人事也有些变动。 孙承宗升任中允,担任起新民报之事来。 反而是叶向高任北京国子监司业。 李廷机去内书堂教习,升为司经局洗马。 另外林延潮的门生彭健吾在南京户部主事任上病逝,此事令林延潮着实惋惜了好一阵。 还有一位门生侯执躬调京任吏部主事。 冯琦升为翰林院侍讲,经筵讲官。 其余的也在酝酿之中,但是对于林延潮而言,那些消息再传到他耳中时,已是在他还乡的路上了。 陈济川与数名下人捧着天子的赏赐搬运到宫外的马车上,已是平民百姓的林延潮一人出宫。 沿途上官员往来,看见林延潮离宫都是站在原地作揖,目送他离去。 也有一些久在宫里的官员不由道:“当年林部堂上天下为公疏时,也是从这个广场上离去,时天下壮其行。” “是啊,当时老夫刚刚入朝为官,目睹一幕,忍不住拭泪。现在一转眼六年过去了,今后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林部堂。” “不论是否再见,但几百年后他人著史定有林部堂的一笔。” “不错,后世的读书人看到这里,会感慨一句‘为官者当如林宗海’!” “未必,林部堂还不过三十,难说不会再启用。” 这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,而几名年轻的官员聚在一旁听了不由心生向往,纷纷道:“两位大人,说说林部堂当年的事吧。” “是啊,就说说林部堂当年上谏的事。” 二人闻言笑了笑,当即道:“好吧,你们不要说是老夫这传出去的。” 那人看向广场上,仿佛看到当年慷慨激昂,为民请命的那个年轻的林延潮。 而此刻林延潮已是飘然离去,天下少了一个林部堂,而多了一个洪塘林二郎。 此时此刻。 离京十余里的郊外,一道僻静的小路上,一辆普普通通的牛马车停在路边。 牛马车上坐着正是昔日权倾天下的东厂督公张鲸。 从高位上退下来的张鲸,头发已是苍白精神不振,他坐在马车上勉强支撑着,却仍不知觉的打了个盹。 等醒来时,张鲸浑浊的眼睛警惕的张望四周,等到看到马车四周站着数名从属他多年的死士后,方才放下心来。 他知道他的名声不太好,这一次天子允他生还家乡若半途上为人撞见,是少不了麻烦的,眼下他之所以冒险侯在这里,是为了等一个人。 不久来路上行驶来一辆马车,张鲸犹如惊弓之鸟,一下子握住了车杆,左右死士也是戒备起来。 但驾驶的马车只是一名普通的汉子,但见他将马车一停,朝张鲸这里打量了几眼,然后他挑开车帘从车中请出了一名中年女子,以及一位少年。 张鲸见了这女子啊地一声,当即跃下马车。 二人一见即拥在一起,相扶痛哭起来。 然后张鲸看向了那少年,那少年有些胆怯,那女子道:“快,叫大伯。” 张鲸摆了摆手道:“十几年没见,别吓坏了孩子,以后我们三人死也不分离。” 那女子点了点头,张鲸走到那男子面前,忽然道:“多谢林部堂言而有信,让咱家与家人团聚。” “这女子本是我未过门的妻子,奈何当年家乡大旱,家里没有一颗米,咱家为了一家生计就入宫……后来她就嫁给了我族弟……” 说到这里张鲸抹泪道:“这些话让你见笑了,请你转告林部堂,咱家与他虽为政敌,但他的为人,咱家心中是佩服的。” 说到这里张鲸从怀中掏出了几封书信然后道:“这是林部堂要的东西,咱家从来没有将它放在自家的地库,而是贴身藏着以免不测,今日奉还给他,也算完璧归赵了。” 那人将书信看了几眼,然后揣入怀中当即道:“多谢了。” 张鲸点了点头,当即搀扶那女子和少年上了自己马车。 随即张鲸一行驾车远去。 而那代表林延潮而来的人,自是展明,他目送张鲸马车远去后,同时朝两旁树林里作一个手势。 但见树林里埋伏着几十名刀手,也是悄无声息地退去。